◎〔~螽( zhōng )〕昆虫,体长形,绿色或黄褐色,头尖,触角短,后腿长,善跳跃,吃庄稼的叶子。亦称“中华蚱蜢”。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30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99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73頁,第40字
音《集韻》:詰計切,音契 —— 蟲名。《爾雅・釋蟲》:蟿螽,螇蚸。詳蚸字註。
音又,吉詣切,音計 —— 蛙屬。
〔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蟿〕字拼音是q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𣪠、虫。
〔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ì] ⑴ 〔~螽( zhōng )〕昆虫,体长形,绿色或黄褐色,头尖,触角短,后腿长,善跳跃,吃庄稼的叶子。亦称“中华蚱蜢”。
英语:acrida chinensis
法语:(insecte), Tryxalis masuta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蟿,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87FF,拼音是(qì),虫部,共19画,上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