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节,叶互生,结蒴果。茎和叶有腥味,全草入药。亦称“鱼腥草”。
名
◎植物名。三白草科蕺菜属。叶卵形而互生,夏开淡黄色小花,茎叶皆有臭气,故俗称为“鱼腥草”。其地下茎可食,全草可入药,治水肿、淋病、子宫炎、月经不顺等,亦可作利尿剂、解毒剂等。
◎参见【蕺菜】。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32頁,第2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59頁,第4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29頁,第35字
音《唐韻》:阻立切,音戢 —— 菜名,葉似蕎麥,生濕地。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囿,則有蓼蕺蘘荷。
义又,山名。《會稽志》:蕺山在府西六里,越王採蕺于此。
〔蕺〕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蕺〕字拼音是jí,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戢,五行属木。
〔蕺〕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í] ⑴ 〔~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节,叶互生,结蒴果。茎和叶有腥味,全草入药。亦称“鱼腥草”。
法语:Houttuynia cordata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蕺,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5878,拼音是(jí),艹部,共15画,上下结构,五行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