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沿袭;陋:简陋;就:将就。
马虎凑和;任其简陋;不求改进。指就着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出处:汉・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因为经费不足,只能因陋就简。
正音:“简”,读作“jiǎn”,不能读作“tǒng”。
歇后语: 乡下人筛谷子 —— 因陋就简
谜语: 乡下人筛谷子 (谜底:因陋就简)
比喻做事马虎,不力求完善美备。语本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后亦用“因陋就简”比喻因循或迁就简陋的现实环境去做事。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柏)[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1]且不能[2]其一艺。……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因陋就简”原作“因陋就寡”。秦时焚书坑儒,只留下医药及卜筮之书,其余书籍几乎付之一炬。汉兴之后,朝廷为了复兴文化,一方面广搜经书的断简残篇,一方面也请年老学者口述经文,以当时通用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汉武帝时,鲁恭王破坏孔子故居,在墙壁中发现了由秦前文字所写成的经书。哀帝时,刘歆又于秘府校书时发现了其他的古文经书。因为使用的文字不同,所以用隶书写成的经书被称为“今文经”,而由秦前文字写成的经书则称为“古文经”。两者的经书虽同,但内容实有出入,且两派学者的治学研究态度更是大相迳庭,今文经学者偏重微言大义,被朝廷视为标准,由博士学官讲授;古文经学者则偏重于名物训诂,流传于民间。因此两派学说时见互相攻诘对立。刘歆是西汉末年的古文经学者,为刘向之子,他继承父志,整理群书,编成《七略》,是我国目录学的鼻祖。当时刘歆为了支持设立古文经的学官,撰〈移书让太常博士〉,责备太常博士,认为他们不重视古文经的价值,只在今文经的断简残篇中,做分析文句的琐碎工作,态度马虎,不求完备,这样即使穷尽一生也无法对经书完全通晓。后来刘歆文中的“因陋就寡”演变为“因陋就简”这句成语,比喻迁就简陋的现有条件去做事。
㈠
语义比喻做事马虎,不力求完善美备。
类别用在“敷衍随便”的表述上。
①像这样一味因陋就简,而不设法改善,教育怎能办得好?
②现在政府正在励行政治革新,一切制度、法规不可再因陋就简,敷衍塞责,苟且行事。
㈡
语义比喻因循或迁就简陋的现实环境去做事。
类别用在“依势行事”的表述上。
①在此困苦的环境下,也只有因陋就简,共渡时艰了。
②剧组全体同仁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搭起了摄影棚。
③这次活动,我们本著因陋就简的原则,少花钱,多办事。
④由于刚搬家,一切尚未安顿好,饮食起居只好因陋就简了。
⑤这些节目都是自编的,道具和乐器更是因陋就简,能用的全用上了。
⑥这场婚礼,由于男女双方经费有限,所以只好因陋就简了,但求简单隆重。
⑦台湾光复初年,很多中小学教室因陋就简,拿低矮平房凑和著用,如今都已改建为新式建筑,现在的学生幸福多了!
形音陋,音lòu,浅陋、寡陋的意思。不可写作“漏”。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