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伏歷”。
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引《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唐•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喻指养育。
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引《汉书·梅福传》:“虽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
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引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南朝•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
明•杨珽 《龙膏记·旅况》:“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叹息损朱颜。”
华罗庚 《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甘伏櫪哀。驱驰絶广漠腾跃越崔嵬。”
伏枥,亦作“ 伏历 ”,汉语词汇。
拼音:fú lì
释义:1、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2、喻指养育。3、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4、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伏 [ fú ] 1. 趴,脸向下,体前屈。 如 伏卧。伏案读书。 2. 低下去。 如 此起彼伏。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 如 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 如 降伏。降龙伏虎。 5. 隐藏。 如 伏兵。埋伏。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 如 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 姓。 [更多解释]
枥 [ lì ] 1. 马槽。 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 同“栎”,木名。 3. [~㯕]古时刑具,即“拶指”。 [更多解释]
答:伏枥的拼音是:fú lì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伏枥 的发音
答:伏枥的意思是:①.枥,马槽。伏枥指马被关在马房中或指驯养的马。亦用以比喻英雄无用武之地。②.比喻退藏无所作为的人。
答:伏枥的近音词、同音词有:福利,浮力,佛戾,浮利,福力,符历,幅利,伏历,浮丽,浮戾,伏利,浮厉,富丽,复利,釜砾,附理,附隶,附丽,赋里,符吏,覆醴,福厘,福礼,夫力,夫蓠,抚理,肤理,肤立,甫里,府吏,腹里,符理,赙礼,覆理,夫离,附离,拂戾,扶力,俘隶,服礼,绋纚,怫戾,苻蓠,扶犂,富利,辅理,富力,辅厘,负立,复礼,负戾,傅丽,傅理,负力,伏礼,辅立,服理,副理,复理,复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