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 笙的意思




    拼音:sheng 声调:shēng 怎么读笙朗读
    总笔画:11 画 部首:⺮ 部
    部外笔画:5 画 结构:上下结构
    五行:木 造字法:形声字
    五笔:TTGF 仓颉:HHQM
    郑码:MMC 四角:88105
    中文电码:4563 区位码:8347 统一码:5
    笔顺:[31431431121] 撇、横、点、撇、横、点、撇、横、横、竖、横

    笙的笔顺写法分步演示


    基本解释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歌。芦~。~管乐( yuè )。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 同本义。

    sheng a reed pipe wind instrument;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 《说文》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 《尔雅》笙长四尺。 —— 《风俗通》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 —— 《仪礼·乡射礼记》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诗·小雅·鹿鸣》

    笙弄(弄笙);笙簧(簧管乐器);笙咽(笙的音质失调);笙竽(笙和竽);笙匏(笙和匏);笙筑(笙和筑);笙暖(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笙籁(笙和籁。古管乐器);笙镛(亦作“笙庸”。古乐器名)

    1.乐器名。一种簧管乐器。用十三至十七根装有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底座上制成。演奏时以口接于吹管,分别以指按簧管,吹之发声。

    2.古代东方之乐。

    《周礼•春官•眡瞭》:“凡乐事,播鞀,击颂磬、笙磬。”汉•郑玄•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清•孙诒让•正义:“东方之乐,与乐器之笙物异,而取义于生则同也。”

    3.竹簟。

    汉•扬雄《方言•卷五》:“簟,宋、魏之间谓之笙。”《文选•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盛于筒中。”李善注引刘逵曰:“桃笙,桃枝簟也,吴人谓簟为笙。”

    1.簧管乐器名。在锅形的座子上有13到19根内装有长短不同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吹奏时,手按指孔,利用气流振动簧片发音。

    2.台⃝姓。

    笙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02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879頁,第29

    標點整理本: 第839頁,第26

    唐韻》、《廣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𡘋音生。廣韻》:樂器也。世本》:隨作笙。一曰女媧作。說文》: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白虎通》:笙之爲言施也、牙也 —— 萬物始施而牙,太簇之氣也。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註】大者,十九簧;和,十三簧者。前漢・律歷志》:匏曰笙。【註】匏,瓠也 —— 列管瓠中,施簧管端。書・益稷謨》:笙鏞以閒。詩・小雅》:笙磬同「音」。周禮・春官》:笙師掌敎歙竽、笙。

    又,細也。揚子《方言》:笙,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貌謂之笙。廣雅》:笙,小也。

    又,地名。左傳・宣十八年》:歸父還自晉至笙。【註】笙,魯境。

    又,簟名。揚子《方言》:簟謂之笙。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韜于筒中。

    又,叶師莊切。詩・小雅》「鼓瑟吹笙」,叶下將行,行音杭。

    又,《字彙補》:疏臻切,音莘。史記・齊世家》:遂殺子糾于笙瀆。索隱》曰:鄒誕生本作莘讀,莘、笙聲相近。〔本文作「笙瀆」,釋文釋「笙」字本作「莘」,則釋文「莘讀」當作「莘瀆」,是「莘讀」之讀為瀆字形誤〕

    注解

    〔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笙〕字拼音是sh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生,五行属

    〔笙〕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生声。本义是簧管乐器。

    〔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ēng] ⑴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

    笙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所庚切頁碼145頁,第20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从竹𤯓聲。古者隨作笙。

    蔣注《世本》云:隨作笙。宋衷注:笙長四寸,十二簧,像鳳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謂之笙也。

    蔣注《唐書樂志》:女媧作笙,列管于匏上,納簧其中。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色行反頁碼372頁,第2行,第2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從竹生聲。古者,隨作笙。

    鍇注臣鍇按:《爾雅》注:「大笙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所庚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785頁,第1許惟賢350頁,第2

    笙十三簧。

    段注蒙上管樂而言。故不云管樂也。大鄭《周禮》注曰:笙十三簧。按《廣雅》云笙十三管。亦每管有簧也。

    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

    段注《白虎通》曰:八音,匏曰笙。匏之爲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牙。笙者,大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曰笙。《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按《禮經》。東方鐘磬謂之笙鐘,笙磬。笙猶生也。東爲陽中。萬物以生。是以東方鐘磬謂之笙也。初生之物必細。故《方言》云:笙,細也。竽,大笙也。故竽可訓大。

    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段注見《釋樂》。孫云:巢高大。和小笙。《鄉射記》曰:三笙一和而成聲。三笙謂大者。一和謂小者也。

    从竹生。

    段注列管故从竹。《正月》之音故从生。舉會意包形聲也。《韵會》本無聲字爲長。所庚切。十一部。

    古者隨作笙。

    段注《通典》曰:出《世本》。

    笙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88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386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297頁
    4說文校箋第192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180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650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15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63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95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16頁,第2字
    11標注說文第190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1505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4920頁【補遺】第16723頁
    14通訓定聲第341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391頁【崇文】第1561頁
    16說文句讀第580頁
    17古字詁林第四冊,第689頁,第3字
    18古字釋要第469頁,第4字

    笙字的翻译


    英语:small gourd-shaped musical instrument

    德语:Mundorgel (S, Mus)​, Sheng (S, Mus)

    法语:orgue à bouche

    笙的字源字形


    笙(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信阳

    笙(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笙(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笙(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笙(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笙(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渝ICP备2025049897号

网站地图 专辑地图 DJ舞曲 网址导航 时间查询 词典查询 问答查询 邮编查询 万年历查询 机械 苗木 升学
  • 人人DJ
  • 人人DJ
  • 炫音社
  • 西西音乐
  • 成都漫音
  • 成都音画时尚